编者按:11月15日上午,市规委会召开今年第五次会议,集中研究东风路街区1.04平方公里的地块控制性详细规划问题。一时间,这个地处城市繁华中心的老片区引发热议——为什么要对这片街区进行控规?以后要如何改造?老文物会不会得以保留? 11月17——20日,本报记者就此进行了专访。
记者 马娟
刘明德的便利店开在下河街一间三层木质老宅里,经历了百年风雨侵蚀,房顶漏风滴雨,他却不愿搬走,用彩条蓬布补了一圈又一圈。“老父亲年轻时到宝庆码头做生意买下来的,住了一辈子了,舍不得。”11月17日上午,刘明德对记者说。
走进一里路长的下河街和毗邻的永庆街,刘明德家这样的老房子一栋挨着一栋,在不断崛起的现代住宅小区中间,显得矮旧而落寞。
“古旧与现代混合,棚户区面积大,历史文化厚重。”说起东塔路和资江以南,邵水以东,宝庆东路以北,五一北路以西的1.04平方公里片区现状,市规划局党组成员、总工程师刘亮成这样形容道。正是由于街区的复杂构成,市规划局才报请规委会对片区改造规划制定控制标准。
不被遗忘的老街区
在我市城市的发展脉络中,东风路街区的地位不可替代。在水路交通时代,起于水府庙止于邵水东岸的宝庆码头,汇聚起欣欣向荣的商贸景象,直至上个世纪六十年代,企业生产物资在码头中转运输,市民踏着浮桥往返于江北双清两岸,水府庙的观戏台灯火通明。“巷子里人挤人,到处是商铺和叫卖声。”永庆街82岁的老住户谢丙华回忆道。
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街区繁华不再。在东风路、东大路、宝庆东路等道路的拉动下,商圈中心从岸边转移到路边。东风路、人民广场周边至今仍然成为最繁华的地段之一。尽管周边商铺已有三四十年的历史,几经改造,却始终保持着旺盛的商业生命力。
“一面是破旧萧条的老居民区,一面是蓬勃向上的时尚商业区,新老‘混搭’。”东风路街道一位办事员开玩笑说。
今后街区发展还能不能走新老“混搭”路线?此次规委会对控制性规划予以审定,就意味着控制范围内的街区不能再“野蛮生长”,随意建设,必须按照相关定位和指标进行建设改造。这四个定位即旧城新貌、老房新居、便民利民;宜居宜业。
不被落下的老房子
棚户区改造,是老街换新的第一步。
综合街社区航运公司家属楼二层高的红砖房内,85岁的黄娥英和邻居们在公共走廊上做饭,房檐上瓦片破损脱落,每到下雨,各家各户端出盆子桶子接水。“大部分年轻人都搬出去了,我们老人家吃得这个苦。”
综合街道社区主任曾海军告诉记者,辖区内五十年以上的老房子占到1/3,262户居民。街巷管线老化、基础设施差,社区干部管理难度大。“今年涨洪水,大部分老房子进了水以后,受损严重,无法居住。”
“人民二巷的下水道年头久了,经常堵塞,刚开始花钱清理,后来经费不够,居民凑钱清理。”迴栏街社区书记张峰说。
永庆街背后,是近些年建的和顺居民小区,谢丙华望雪白的墙面说:“如果有生之年,能够换到新房子住,也不错!”
目前,东风路街区内的迴栏街社区、综合街社区、洛阳洞社区作为双清区棚户区改造范围,已启动前期工作。按照规委会确定的老房换新的原则,街区内的老旧房屋,未来都将以棚户区改造和老房改新的方式,实现全面换新。基础设施配套也将进行全面完善。
不被抹去的老“印记”
“资邵二水汇流其下,石室曲折,后穴冥通不知所底,壁间字痕可读”。
11月20日,洛阳洞社区洛阳洞小学后,碑文静立,孤井无言。这是昔日“宝庆古八景”之一的洛阳仙洞。如今已盛景不再,鲜有人光顾。
东风路街区不但是双江秋月、龙桥铁犀、洛阳仙洞、山寺钟晓四大古景原址所在地,还有八路军驻湘通讯处纪念馆、清真古寺、鼓楼亭及永庆街古街区等文物,历史文化底蕴深厚。
历史是城市发展之根。在老区变新区的过程中,如何处理现代改造与文物保护之间的关系?市规划局在实地走访后,与双清区棚改公司达成一致意见——原则上保留古街区内现有已形成的巷道,对古建筑实行修补性改造,而不是大拆大建,尽可能保留历史足迹。